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,就是来自江苏的姜鑫瑞,手持花剑,面罩下的他呼吸平稳,步伐灵动,最终以一场精彩的逆转胜利,夺得该组别亚军,赛后,这位被教练和队友称为“小明星”的少年,面对镜头坦言:“每一次比赛,都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场上那一刻,你只能靠自己。”
十年磨一剑:从羞涩男孩到赛场焦点
年仅13岁的姜鑫瑞,接触击剑已有近6年时光,起初,父母只是希望体质偏弱的他通过运动强身健体。“他小时候比较内向,见生人都不敢大声说话,”姜鑫瑞的启蒙教练王劲松回忆道,“但第一次拿起剑,他眼睛里就有一种不一样的光。”
这种“光”,是热爱,更是专注,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瞬间决策,不仅考验身体素质,更锤炼心理承受力,从最初的基本步伐都走不稳,到如今在赛场上行云流水般地攻防转换,姜鑫瑞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“我记得他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,市里的选拔赛,紧张得连剑都差点握不住,上场不到一分钟就败下阵来,”王教练说,“那天他哭得很伤心,但哭完之后,自己默默加练到很晚。”
失败,没有击垮这个少年,反而激发出他骨子里的韧劲,日复一日,他在枯燥的体能训练、重复的技术动作和模拟对抗中打磨自己,训练馆里,他总是最早到、最晚走的那一个,汗水浸透了无数件训练服,手上也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。
淬炼自信:比赛是最好的老师
谈及比赛带来的最大收获,姜鑫瑞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是自信。”
“刚开始打比赛,心里总是发怵,怕输,怕对不起教练和爸妈,”他坦言,“但打得多了就明白,想赢怕输的包袱越重,动作就越容易变形,后来,我把每一场比赛都当成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,不管对手多强,我都告诉自己,‘我能行’。”
这种心态的转变,清晰地反映在他的赛场上,本次全国锦标赛的半决赛,面对一位以进攻凶猛著称的对手,姜鑫瑞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,顶住压力,及时调整战术,最终连续得分实现反超,决胜的那一剑,他抓住对手瞬间的迟疑,一个干净利落的冲刺,得分灯亮起,全场掌声雷动。
“站在领奖台上,听着观众的欢呼,那一刻,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,我知道,我的努力没有白费,我证明了自己。”姜鑫瑞的笑容里,洋溢着属于胜利者的从容与坚定。
他的父亲姜伟告诉记者,儿子自从系统性参加比赛后,变化很大。“不只是在击剑上,在学校里也更敢于表达自己,遇到难题不再轻易放弃,是击剑,是这一场场比赛,塑造了他现在这种不畏挑战、乐观向上的性格。”
孤勇者的独白:场上只能靠自己
击剑,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它既是力与美的展现,更是一场极致的个人心理博弈,身着金属衣,手持长剑,面罩隔绝了外界,小小的剑道之上,唯有自己与对手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,”姜鑫瑞重复着这句他深有体会的话,“教练可以在场边指导,队友可以加油,但真正拿起剑站上去,所有的判断、决策、出击,都必须由你自己在电光火石间完成,那种感觉,很孤独,但也特别能锻炼人。”
这种“孤独”,逼迫着选手必须极度专注,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瞬间应变,它剥去了任何可以依赖的外壳,将个体置于压力与挑战的核心。

国家队退役名将、现任赛事评论员的李娜在解说中特别点评了姜鑫瑞的表现:“这位小将身上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,尤其是在相持阶段,他的眼神非常冷静,阅读比赛的能力很强,击剑运动需要的就是这种‘场上靠自己’的强大内心,他具备了一名优秀剑手的潜质。”
未来可期:梦想指向更高舞台
收获全国亚军,对于姜鑫瑞而言,是一个崭新的起点,而非终点,他的书桌上,除了课本,还摆放着几位国际击剑明星的比赛录像带和自传,他的目光,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。
“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身披国家队战袍,站在世界大赛,甚至是奥运会的赛场上,”谈及未来,少年的眼神清澈而坚定,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长,也很难,但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。”
教练王劲松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:“鑫瑞的天赋或许不是最顶尖的,但他的努力、专注和强大的心态,是同龄人中最出色的,只要保持住这份热爱和坚持,他的天花板会很高。”

击剑,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,正塑造着新一代青少年坚韧不拔的品格,姜鑫瑞的故事,是千千万万在体育道路上追梦少年的缩影,他们在一次次挥剑中,不仅锤炼着技术,更淬炼着内心那份宝贵的自信与独立,剑道虽短,却足以丈量一个少年成长的每一步;面罩虽遮住了面容,却遮不住那日益闪耀的梦想光芒,我们期待,这位击剑小将在未来的赛场上,继续舞动青春,剑指巅峰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